劳春燕这个人,说起来挺励志的,从小地方一步步爬到央视台前,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。她出生在1972年的绍兴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对她管得挺严。从小她就爱学习,成绩一直拔尖,高考那年直接拿了绍兴文科状元,考进复旦大学新闻系。
大学里她也没闲着,提前修完学分,早早毕业,1993年就分配到上海电视台,从底层记者干起。刚开始工作,她天天跑街头采访,编稿子,慢慢才有机会上镜主持节目。
在上海台那些年,她主持过《今日报道》、《新闻透视》之类的,1998年跳到东方卫视,当主编和主持人,负责《星期视点》、《人在上海》这些栏目。她的风格稳重,分析问题有深度,观众挺认可的。2003年她还拿了复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,一边工作一边读书,时间挤得满满当当。
就是在上海工作期间,她遇到了裘正义,他是1982年的浙江高考文科状元,复旦新闻博士,之后在上海报业集团当副总编辑。两人都是学霸类型,志趣相投,1997年结了婚。婚后裘正义挺支持她事业的,家务事多半他扛着,让她专心拼职场。
劳春燕的转折点在2006年,央视招主持人,她报名试了试,结果选中了。从上海调到北京,进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,主持《中国法治报道》、《大家看法》。这让她全国知名,但也意味着和丈夫开始两地分居。裘正义的工作在上海走不开,她在北京安家,就这么分开了。起初两人还挺适应,通过电话和出差见面维持感情,但时间长了,各种问题就冒出来了。分居不是闹着玩的,生活琐事没人分担,节日也常常一个人过。
2009年是她事业高峰,也是个坎。她开始主持《今日关注》、《中国新闻》,国际时事评论那种,压力大得很。那年她35岁,高龄怀孕了,本来该歇歇,但她没停下,坚持上班。怀孕七个月还直播,身体不适就忍着,工作节奏一点没乱。裘正义担心坏了,从上海飞过来陪她检查啥的,但她还是咬牙顶着。生孩子后没多久,她就回岗位了,孩子主要在上海由丈夫带。
分居就这样拖了17年,从2006年到2023年左右,中间裘正义偶尔飞北京,她也回上海,但大部分时间各忙各的。外人看着她风光,央视金话筒奖啥的都拿了,但背后那种孤单和愧疚,只有她自己清楚。女性在职场拼杀,本来就得付出更多,家庭这边总有缺口。
分居的日子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两人感情没散,主要靠互相理解。劳春燕在央视继续发力,2010年主持《环球视线》,后来还做《焦点访谈》、《东方时空》。她参与过伊春坠机事故报道、日本地震、利比亚战争、G20峰会这些大事件,经常出差,工作强度高。2014年拿了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,算是对她努力的肯定。裘正义那边也升职了,但为了家庭,他后来把工作重心移到北京。
劳春燕的故事接地气,就在于她不是那种天生顺风顺水的类型,而是实打实一步步爬上来的。高考状元听起来牛,但进了职场还得从头学,上海台那些年她没少吃苦。去央视后,分居17年不是浪漫的异地恋,而是实实在在的考验。怀孕上班也一样,高龄产妇的风险摆在那,她选择坚持工作,说明对事业的执着,但也暴露了女性平衡家庭和职场的难处。很多人羡慕她的光环,却忽略了背后的代价,比如对孩子的陪伴少,夫妻间缺少日常互动。这些年她没少反思,但从结果看,她没后悔,家庭也没崩盘。
裘正义这个人也值得说说,他不是那种高调的伴侣,低调支持老婆事业,17年分居没抱怨,孩子教育啥的他多担着。夫妻俩都是新闻人,价值观一致,这点帮了大忙。要是换个不支持的丈夫,早散了。劳春燕在采访里提过,婚姻需要互相包容,尤其是异地那种。她的经历给很多职场女性提个醒,事业家庭两头抓不容易,得有取舍,但也别轻易放弃追求。风光背后总有辛酸,她的辛酸就在于那些没说出口的累和亏欠。
进入央视后,劳春燕的平台大了,责任也重了。她主持的节目涉及法治、国际新闻、深度报道,观众反馈好,领导也信任她。2017年她主持建军90周年特别节目,2019年做壮丽70年系列报道,在广西乡村采访基层干部。疫情期间她也没闲着,戴口罩上镜播报。这些积累让她在圈内站稳脚跟,但分居那段日子,身体和精神都扛了不少压力。怀孕坚持工作不是逞强,而是职场现实,央视那种地方,机会稍纵即逝,她抓住了,但也付出了健康成本。
分居结束后的生活更踏实,一家三口在北京安顿,孩子上学啥的都正常。劳春燕现在50多岁,还在台前活跃,偶尔参加颁奖啥的。她的故事不是鸡汤,而是真实写照:女性想在男权职场出头,得比男人多努力一倍,家庭支持是关键。裘正义的选择也说明,好婚姻不是天天腻歪,而是互相成全。17年分居听起来夸张,但对他们来说,是对爱情的另一种考验。风光是给别人看的,辛酸自己咽。
诚信配资-诚信配资官网-专业网上配资-专业炒股配资咨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